2021年年末,全球经济复苏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中国资本市场则悄然上演了一出备受争议的“退市大戏”。一家被寄予厚望的上市公司,ST普利,被实锤近三年的财务造假。10.3亿元的虚增营业收入、6.95亿元的虚假利润,这样的造假规模让很多人感叹“这到底是财务数据还是一本好莱坞剧本?”而比数字更引人注目的,是造假背后3.7万个中小股东账户随之缩水的残酷现实。这场资本风暴中,究竟谁是赢家?谁又成了输家?
资本市场是财富的竞技场,但也是规则的试验场。如今,ST普利的故事正让这一“规则试验”变得愈加激烈。监管层对财务造假的零容忍态度在短短几年间得以强化;企业方和投资者的权益却在这种“严格执法”中显得扑朔迷离。
从2024年7月被立案调查,到2025年1月收到事先告知书,再到同年3月深交所启动退市程序,ST普利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从高光的资本宠儿沦为被逐出市场的“过街老鼠”。这家公司却在2024年三季度报中仍保有13.97亿元的市值,并在退市流程启动前上演了四次涨停。问题来了,连年亏损、涉嫌造假,这家公司到底还有哪些“资本魔力”?是否有人在“推波助澜”?又是谁在试图从这场混乱中捞一把快钱?
当我们揭开这起事件的氛围滤镜,背后的真相却显得层次分明。根据证监会披露的信息,ST普利在2021年和2022年通过虚假记载的方式,涉嫌虚增营收高达10.3亿元,占比高得惊人。这相当于用一场虚拟游戏,直接增加了近1/4的当年收入。而虚增利润更是达到了6.95亿元,不少投资者感叹,“造假都造得这么光明正大,简直是对法律的讽刺。”
以普通投资者的视角来这意味着什么?简单点说,手里的股票价值其实是一锅“夹生饭”。就像中小学生买了一份看似香气扑鼻的外卖,结果打开一里面的米饭竟然没煮熟,既难以下咽又无处申诉。
与此深交所在退市流程中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比如将股票简称变更为“ST普利”,启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警示。但这一系列动作,却难挡投机资金进入,用资本市场的话来说,有人开始“赌最后一把刺激行情”。
这些特定人群中的赢家,并不是普通的中小投资者。他们只是看着那四次涨停板擦肩而过,账户数字一天比一天悲惨。而那些拥有更多金融知识、资源掌控力的大户们,却可能在散户跳入这场赌局时悄然离场。
随着造假案的进一步发酵,风波逐渐表面化。对外看去,整个市场弥漫着“正义得以伸张”的氛围造假企业被严惩,退市机制成为资本市场治理的一大助攻;而对内,只要多了解一点细节就会发现,这表面上的平静背后,另有苦楚难诉。
以ST普利为例,这家公司近年来的经营业绩一直在“用天坑刷新历史纪录”。2021年,其营收同比下降25.3%,2022年下降3.05%,到2023年则是惨不忍睹的70.87%。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利润总额更是惊人的下滑204.89%,亏损币值接近亿元。从这些数字足以看出,财务造假的代价,最早用在了自家业绩的掩盖上。
可问题是,低迷的业绩影响的是谁?企业的高管们自然可以安然面对,他们的财路远不止一条。而那些真正紧张不已的普通股东呢?他们或因不舍得割肉损失而死扛到底,或者因无法承受长期退市的风险选择“割肉离场”。这3.7万个账户,像秋天落下的树叶,近乎无人问津。
一个被揭露的细节让人鼻子发酸即使市值已经跌到13亿左右,这只股票仍有小股东购买。或许他们心存侥幸,但市场的冷漠早有回应在退市确定之前再涨几个点,终究跟绝大多数人都没关系。
就在一切看似“不意外”的剧情中,一次惊天反转让所有人感到措手不及。2025年初,几位知情人士爆料称,ST普利在虚增营收的还利用复杂的关联交易掩盖实际债务。而这些债务,远比财报披露中的更加棘手,让公司处于名副其实的“资不抵债”。
一瞬间,这一消息点燃了资本市场。“退市只是开始,这家公司竟还背着一个无底黑洞的债务包袱?”矛盾也迅速升级。一批偏执的投资者认为,既然有涨停板的获利机会,赌下去也未尝不可。另一派资深分析师指出,这不过是股价在清算前最后的“狂欢曲”。
与此监管方对部分疑似操纵股价的投机行为展开调查。从最初的波澜不惊到刀光剑影,ST普利的退市剧情像极了一部翻转剧,高潮一个接着一个,让普通投资人无所适从。
好戏看到这里,剧幕似乎已经近尾声。2025年3月21日,证监会发布最终处罚公文。ST普利的退市程序继续推进,留下的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烂摊子。
如果说,监管方对ST普利的惩罚是“表面平息”,那在投资人心中却完全不同。市场的焦点集中在涉案管理层是否能承担法律责任以及受害股东何去何从;投资者们也看到了退市机制所暴露出的新问题。简单点说,在撕下造假企业“假面”的市场是否对散户投资人的权益有了更健全的保护?还是仅仅让普通股东以成为“韭菜”的代价证明了监管“有规可循”?
为此,多方反思的火花也逐渐显现相关法律虽有进步,但对造假企业的惩罚力度是否仍过于温和?监管是否可以更早介入,避免财务造假案持续数年之久才水落石出?而对企业方重新上市或管理层处罚标准的严格把控,成为这场争议背后影响深远的隐患。
用评价ST普利的财务造假案,那就是规矩立了,漏洞也暴露了。虽然从短期来退市的警示意义无疑为资本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最实质的问题是,踩线者被惩罚了,对无辜者的损失又如何弥补?
有人可能说,这是投资的风险,你必须有承受能力;但换个角度问,那些被高管们瞒天过海的造假手段“欺骗”的3.7万个账户,真的该独自承受这份惨痛教训吗?我们又如何防止下一个“ST普利”出现,让“造假难、赔偿易、市场健康”的新格局真正成为现实?
造假被罚,退市落幕。可被割韭菜的股东,能靠“对造假零容忍”的监管标语讨回损失吗?特别是那些至今仍押宝在“ST普利停牌后或将起死回生”的投资人,他们是在追逐希望,还是在自我催眠?你是否认为,这场资本的博弈,最终赢家会是谁?我们拭目以待。
